现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审查变慢,主要受审查标准趋严、申请量激增、审查资源有限、代理质量参差及政策导向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。
国家知识产权局自2024年起全面强化实用新型专利审查标准,将审查重点从原有的形式审查(包括申请文件格式、技术方案描述清晰度等基础要求)提升至"明显不具备创造性"的实质审查层面。新规明确要求实用新型专利必须具有"实质性技术改进",显著提高了授权门槛。这一举措加强了对低质量专利的筛查力度:2024年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较2023年锐减8万件,大量缺乏创新性的简单技术方案被依法驳回。
实用新型专利因申请费用低、方案简单,成为职称评定、项目申报等场景的热门选择。近年来,申请量持续攀升,但审查员数量并未同步增加。以2024年为例,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同比减少8万件,但申请总量仍保持高位。在审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单个审查员需处理的案件量增加,直接导致审查周期延长。例如,原本4-6个月可完成的审查,可能因案件积压延长至8-10个月。
国知局正引导专利申请从“数量导向”转向“质量导向”。2025年作为《中国专利法》颁布40周年,政策明确要求提高专利的创新性和实用性。审查过程中,对低质量、重复性或缺乏实际价值的申请予以驳回,而高质量申请需经过更严格的审查流程。这种资源分配策略虽有助于提升专利整体质量,但也延长了单个案件的审查时间。
专利代理行业服务水平差异显著,部分代理机构为低价竞争,撰写质量难以保证。例如,技术交底书不清晰、权利要求书范围模糊等问题,会导致审查员多次下发补正通知,申请人需反复修改。据统计,因代理质量问题导致的补正率上升,进一步拉长了审查周期。